昨天,記者從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南通針對勺嘴鷸、黑臉琵鷺、小天鵝等珍稀瀕危鳥類,在全國率先探索運用AI(人工智能)技術實現全天候監測與保護。

傳統鳥類監測主要依靠人力,專業要求高,工作量大,對鳥類干擾大。受益于日漸成熟的人工智能影像識別技術,南通選擇備受關注的濕地水鳥作為主要監測對象,研發出智能監測系統,首批在沿江沿海地區布設了10處鳥類智能監測點位,目前,豐利灘涂濕地、東凌湖、開沙島等6處鳥類熱點區已經完成建設,其余4處的建設工作預計本月底前結束。
“南通市鳥類智能監測系統有著不輸人眼識別的監測準確率,相較于傳統人力監測手段,大幅降低對鳥類干擾,讓全天候鳥類監測變成了現實?!蹦暇┐髮W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自然生態所總工程師臘孟珂介紹,南通市依托“大數據”技術,建立南通市100余種鳥類的海量影像數據庫,為智能識別奠定基礎;依托“人工智能”技術,通過識別算法,準確率可達90%以上,處于行業領先水平。南通市鳥類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復雜場景下的動態多目標監測、識別、分析等軟硬件一體化技術,可在不同野外場景下進行實際應用,助力南通建立干擾度低、準確率高、監測周期長的新型水鳥監測體系。
記者彭軍君